欢迎访问城建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话题 > 《中国建设报》宋城通讯|范公府学先天下 园林宝塔世无双——江苏苏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二

《中国建设报》宋城通讯|范公府学先天下 园林宝塔世无双——江苏苏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二

发布时间:2024-06-30作者:佚名来源: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平江的历史,也是宋风雅韵在苏州的极致渲染:府学初开,崇文尚德,登科者不绝;引沧浪之水于亭畔,园林肇始;吴越建造艺术精绝,宝塔林立;士民生活,雅俗共赏,总趋精致,以至于今。

  苏州文庙——开创“左庙右学”

  一面是“处处见水,字字连绵”的江南水乡,一面是“断发文身、尚武轻死”的剽悍之地,或许少有人会把这两面同时加诸苏州身上,但如同一体两面的苏州双面绣,两者共同构成了立体真实的“苏州印象”。

  提起苏州,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那个“吴侬软语、才子佳人”的婉约形象,但因历史上其所处环境与民间风俗等,在很长一段时间,苏州以剽悍好战著称,有“尚武轻死”之俗。南宋诗人陆游就曾对此心向往之,诗言“死当穿冢近要离”。

  如果说两晋变乱,中原士族南迁的“流风”是苏州民风由武至文的一个转折点,那宋朝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临界点,宋朝重文抑武,大力倡导科举,消弭了民间的习武之风,具体到个人来说,对苏州崇文风气影响最大的人,当数范仲淹。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知苏州,次年他便上书请立郡学,并将自己在南园买的一块地捐出。此地原本是打算作卜筑安家之用,但风水先生言此地为风水宝地,在此建宅,子孙后代将“踵生卿相”。范仲淹却认为,与其自己一家富贵,不如“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培养出更多的公卿。于是,他捐出宝地建立府学,形成“左庙右学、庙学一体”的格局。此举开风气之先,为后世所效仿。此外,他还聘请大儒胡瑗为老师,讲授“明体达用之学”,遂有“苏湖教学”之法。自此,苏州文脉流转,崇文尚德,登科者不绝。终北宋之世,苏州共出进士159名,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之府”。绵延至今,已涌现出100多位两院院士,成为名噪全国的“院士之乡”。

  元代大儒郑元祐的《学门铭》对此评价道:“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在崇文尚教的风气下,吴人也变得温文尔雅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血性的失落。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吴人的血性一脉相承,只不过在诗书的教化下,这种血性已经内敛成了一种底气,既可以诗意栖居,也可以经世济民。

  如今再踏进苏州文庙,虽历经近千载风雨,但其仍保留着初建时“左庙右学”的布局,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等,大多保持着明代重修时的风格。

  明伦堂是苏州府学的主体建筑之一,为学宫、书院的正殿,是古代学子们读书、讲学、弘道的讲堂,现存明伦堂为同治年间重建。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为文庙正殿。据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纪迪介绍,殿内共有50根珍贵楠木柱支撑,在全国实属罕见。其殿堂建筑规模仅次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建筑之一。大成殿原称“文宣王殿”,宋徽宗时改称“大成殿”,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所建,建筑结构严谨、风格古朴庄重,仍不失明代规制。

  1981年,苏州市政府拨款重修文庙,同时在原址上建碑刻博物馆。在苏州碑刻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方刻有范仲淹画像的石碑,碑石上有从宋代到明代的多位名人的题赞,金代元好问赞曰:“一身备数器”,是名士、能吏,也是一代儒将。

  沧浪亭——园林肇始

  “余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于吴中。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早广水,不类乎城中。”

  庆历五年(1045年),当蒙冤被贬的苏舜钦驾舟经过好友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时,看到一处风景怡人之地,顿时一股思绪涌上心头:余生要与山林为伴,很快他便以四万钱买下此地。或许他不会想到,这一失意之举会成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这也是《沧浪亭记》的由来。

  苏州的好不光因为水,还因为“城里半园亭”。

  苏州园林滥觞于春秋时期,不过那时吴国的姑苏台、馆娃宫等都是皇家官式园囿,还不算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的成熟当属宋朝,北宋末年,当时苏州出现了专以种花叠山为业的“花园子”。特别是一些文人、士大夫把自己的理念亲手实践于园林中,这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提升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这当中以沧浪亭历史最为悠久。

  沧浪亭的故事还要从庆历四年(1044年)秋的那场酒会说起。是时汴京城各衙门照例举行祭祀、赛会,苏舜钦主管的进奏院也要进行祭祀,手下人向苏舜钦提议搞个酒会,同僚们一起热闹一下。为了筹集酒会经费,苏舜钦将衙门院子里一堆积存多年的废纸卖掉。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会为自己埋下祸根。时任“太子中允”的李定因参加酒会被拒,于是告苏舜钦贪污腐败并有诗讽刺朝廷等。

  庆历五年(1045年),38岁的苏舜钦被撤职查办,贬为庶民。这一年的盛夏,他从汴京南下来到了苏州,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故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或许有感于自己蒙冤遭贬的境遇与屈原相似,他在园中北部曲岸上构筑高亭,取名“沧浪”,并自号“沧浪翁”。于苏舜钦而言,那句诗歌还有更深涵义,代表了自己入仕和出仕的哲学思想,官场清明我就积极入仕为官,为民办事;而官场昏暗我就在这林泉中逍遥隐居。

  所以一进门就可以看到湖石假山累土堆砌成山林的形象,因此沧浪亭又有“城市山林”的美称。沧浪亭最大的特色是以廊环园,山在园中、水在园外。沧浪亭的美在于借景,布局开场自然,通过内外两道长廊,将园外萦回之葑溪纳入园景,是苏州园林中惟一的未入园先得景之佳构。

  桃花争妍、荷花飘香、石榴盘枝、梅花斗雪……步入曲廊随波的走廊,能够看到廊墙上有很多漏花窗。据沧浪亭管理处副主任纪亦平介绍,沧浪亭共有108扇花窗,每扇漏花窗的样式和图案各不相同,是园林中移步换景的典范,其中尤以桃、荷、石榴、梅花四幅最具代表性,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之景。

  园内堂馆轩榭环山而筑,东西有康熙、乾隆二帝之“御碑亭”。廊轩相连,与水辉映,自成院落,别具一格。此外,园内还有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自春秋至清2000余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名人石刻像594尊,弥足珍贵。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是镌刻于沧浪亭石柱上的一副楹联,由清代布政使梁章钜集成,上下联分别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和苏舜钦的《过苏州》,建园后苏舜钦常与好友欧阳修、梅尧臣作诗酬唱往来。只可惜浮生若梦。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在复官的当年年底突然病逝。此后沧浪亭几经易手,南宋时韩世忠曾居此,元明时改为佛寺,明嘉靖间僧人文瑛复建。清康熙间宋荦移亭于土阜之上,道光、同治时又经修葺重建,但沧浪亭至今仍保持了建园时“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之特色,景色自然,建筑朴实简雅。

  2000年11月,沧浪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地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未见苏城先见塔——宋塔居全国之冠

  昔年买棹过阊阖,未见苏城先见塔。

  众人皆知苏州园林举世无双,其实苏州还是一座“宝塔之城”,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古塔就有几十座,如虎丘塔、瑞光塔、双塔等,现存宋塔之多,为全国之冠。

  这当中名气最盛的当属虎丘塔,“虎丘”之名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有关,相传虎丘山剑池底下为阖闾墓穴。据《越绝书》记载,“筑三日而白虎居其上,故号虎丘”。而剑池之上,便是古城苏州的象征和标志——“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据文献记载,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

  虎丘塔是一座七层八面仿木楼阁式的砖构佛塔,塔高47.70米,它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条砖和黄泥,据计算,今存虎丘塔大约是由130万块条砖所建而成,这些砖块皆由当时民众出资、窑户烧制出来。

  据虎丘景区工作人员尤泽文介绍,唐代是我国佛教兴盛时期,佛塔主流呈正方形,从五代至宋逐步向八边形(六边形)、砖木混合结构、双筒体演化,虎丘塔则极典型地体现了这一重大变化。

  虎丘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的一座佛塔,但历史上也是多灾多难,特别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那场大火,将塔顶及各层木檐焚毁,铁刹倒塌。大火后,人们发现塔身严重倾斜,为了防止倒塌,决定对六层以上拆掉重建,并将原来九层的古塔改为七层,并在七层有意向东南倾斜,以改变向西北偏倒的速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虎丘塔进行了两次加固维修,目前塔顶偏离底面中心2.34米,保持在相当安定的状态中,被称为“中国第一斜塔”。

  如果说虎丘塔以“斜”为特点,那瑞光塔则与“孝”有关。

  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报母恩,于普济禅院(瑞光寺)建十三层舍利塔,即今瑞光塔,其位于古城西南盘门之内,与雄踞苏州西南的“盘门”水陆城门、横跨运河的“吴门桥”,连结为“盘门三景”。今塔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1030年)所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瑞光寺遭兵燹,唯塔仅存。

  现存瑞光塔的砖砌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构,第六、七两层及塔顶木构架虽为后代重修,但其群柱框架结构在现存古塔中并不多见,底层塔心的“永定柱”作法,在现存古建筑中尚属罕见,从而为研究宋“营造法式”提供了实物依据。

  瑞光塔最为人乐道的还是它藏于塔心的文物,1978年,苏州文管部门在该塔的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发现了许多极为珍贵的五代、北宋文物,这批文物现今为苏州博物馆馆藏,已成为镇馆之宝。

  形制相同、比肩而立、高约33.3米……

  如果说虎丘塔与瑞光塔体现了宋代建筑的建造精巧,那位于苏州城东的定慧寺巷内的双塔便带有些许“神秘色彩”。

  双塔又称罗汉院双塔,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起,由王文罕、王文华兄弟捐资建造。其中一座叫舍利塔,另一座叫功德塔。据苏州市文保所副所长赵婷介绍,双塔间距不到20米,能在这么近距离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很高,足见当时营建水平之高,这不仅在苏州是惟一的,即便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引起人们关注的不仅仅因为这些,双塔塔冠上高达9米的塔刹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两个塔刹皆用生铁铸成,每个足有5吨重,当时的人是如何把巨物“搬”上去的呢?至今众说纷纭。

  千百年来,双塔大部分仍保持着原来的形制,被誉为中国古代塔式建筑的典范,是江南三大名塔之一。

  除宝塔外,苏州还有着丰富的佛道教文化遗产,如建于公元503年的甪直保圣寺,寺内有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其设计之巧妙、塑艺之精湛,堪称全国少有;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重建的玄妙观三清殿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它既是宋代官式建筑的代表,也是研究宋代南北建筑差异的重要例证。

  这些建筑就像是苏州历史画卷中的一笔,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静静地记录着古城内外的故事。而这也正是人们“住在这里很有福气”的原因,正如苏州市文保所副所长徐苏君所言,“做文物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与文物在一起,我感到自己很年轻,在其中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也从中安享了心灵的宁静”。

  从平江遥看苏州,江南文脉的汩汩清流正从岁月深处涌来,浩浩荡荡、奔向未来。

  本栏目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指导

  

  常越

  2024年6月18日《中国建设报》头版

  


原文链接:http://jsszfhcxjst.jiangsu.gov.cn/art/2024/6/28/art_8642_112832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建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建内参 c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