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城建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行业新风 > 上海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

上海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0-26作者:佚名来源: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在徐汇康健路上,房龄高达70年的康健路341弄7-8号“红砖楼”通过“原拆原建”,克服重重问题挑战,改造为一栋11层现代住宅。年过七旬的居民郑莲仙感慨,终于住上了电梯房,不用再过“一下雨就得打着伞烧饭、上厕所”的生活。

    在青浦徐泾,蟠龙“城中村”项目创造性地将“历史文化古镇保护开发”与“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相结合,在江南文化场景中植入现代商业和生活方式,在繁华CBD里创造了一个宜居、宜乐、宜游的国际大都市“微度假”环境。

    10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我们的人民城市”专题采访。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聚焦“两旧一村”,在多重约束下求解“最优”,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的创新路径,创新群众满意度高、综合效益好、财政可承受的更新模式,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和城区有机更新。

    跑出旧住房成套改造加速度

    徐汇区康健路341弄7-8号红色砖木砌成的三层楼小梁薄板房,建于20世纪50年代,早年分配给当地教育、工会等系统职工租住,楼内共30间房、27户人家。数十年过去,老房子变得破旧不堪、渗水掉灰,地下管网老化,有时污水还会外溢。居民长期忍受着居住空间狭小、“厨卫合用”等不便。

    “每到下雨天,雨水就会漏下来,掉到锅里,我只能一手打伞,一手炒菜。”当时住在三楼的郑莲仙说,不少居民们练就了撑伞炒菜的绝活。

    多年来居民动迁的呼声强烈,为何始终没有举措?该楼所处地块的权属关系复杂,是改造迟迟未能启动的根源。

    在市相关管理部门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共同支持下,转机出现了——康健路341弄7-8号房屋产权移交至徐汇区属国企,由区属国企作为改造主体,并于2023年4月启动了康健路341弄项目拆除重建改造。这也是上海首例“产权移交”改造的城市更新案例,为推进后续工程按下了“快进键”。

    突破项目瓶颈后,徐汇区又探索实践“承诺方案外搬”模式,让居民外搬和房屋改造的方案设计同步进行。

    “一般情况下,要完成方案设计再征求居民意见,居民签约同意后再外搬,这样整个流程时间就会拖得很长。”徐汇区房管局副局长周艳告诉记者,恰逢当时汛期即将来临,原房屋居住条件堪忧,居民改造意愿也十分迫切。鉴于实际情况,徐汇区房管局和康健街道大胆尝试了承诺方案外搬模式,实现居民外搬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

    当时,康健街道组成了一个突击小分队,并发动党员楼组长主动表态率先外搬,仅用了6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户一方案的100%签约。

    “我们不能辜负居民的信任,一定要在设计上做到最优解。”项目所在的桂康居民区书记金琳表示,要保障每户居民的权益,做到公平、人性化,就不能怕麻烦。

    将民意融入改造全过程是关键。金琳告诉记者,为帮居民实现“屋里厢照得进太阳光”的心愿,改造后的平面布置将主要居住空间(起居室、卧室)全部放在南侧,在北侧设置楼梯电梯交通核,中间设置两处天井和开敞连廊,解决北侧厨房和卫生间的采光通风问题,提升居住舒适度。

    考虑到住户多为老人,实施了适老化设计策略——住宅门厅和社区中心均采用缓坡入口,宽敞且平坦的通道更便于老年人安全行走。

    “每次路过我都要看一看房子建的怎么样。”75岁的何培哲说,眼看着新住宅一层一层往上盖,心中充满对新生活的憧憬。

    2024年4月30日,项目建成,举行交房仪式,27户居民兴高采烈地拿到了新房钥匙。项目仅用一年实现建成交付,刷新了旧住房改造更新加速度。

    重建后的住宅楼地下1层,地上11层,一楼建设为社区活动用房,2楼至11楼为居民住宅。拿到钥匙的那一天,居民们一起聚餐、碰杯。回家后,郑莲仙一整晚都没有睡着。“这辈子从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到了晚年竟住上了电梯房。”如今住到8号楼803室的郑莲仙说,小区对面就是公园,最近一直闻到桂花香。

    何培哲是一名钢琴爱好者,搬进新房后,头件事就是将钢琴带回家。“家里终于有地方容纳钢琴,可以尽情地享受音乐。”何培哲欣喜地说,新房里煤气、淋浴器等设备一应俱全,还有较好的隔音功能,实现拎包入住。

    房屋在改造中还采取开放式社区设计,楼栋底层设置了居民活动室等社区服务用房;沿康健路打造成带状口袋公园,提供公共休息、交流空间,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

    7号楼906室居民王三妹感慨地说,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多年来的改善住房条件夙愿成为现实。喜爱养花的她,终于能将花草带回家培育,“以前没有地方养花养草,现在楼下开放式的庭院也有花草植物。”

    城中村蜕变为商旅文化新地标

    青浦蟠龙村是上海首个结合历史风貌保护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精心改造,如今说起蟠龙天地,不少市民都耳熟能详。昔日“城中村”俨然已变身江南“新天地”,成为上海又一城市文化名片。

    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开业首月客流400万,节假日客流最高达到20万人次,日均客流达6-7万人,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吸引力,形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消费场景,进而也成为上海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小时候听老人讲早年间蟠龙镇是如何繁华,长大后却发现蟠龙村已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老居民陈钢说,如今的蟠龙村让人在感受江南水乡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现代化商业设施的便利。

    蟠龙古镇是上海江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导致古镇内小工厂、小作坊、仓库与居民住宅混杂,私搭滥建严重,不少古建筑和古镇肌理被破坏,逐步演变成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坚持将城中村改造与风貌保护、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是蟠龙“城中村”项目的特点。上海西虹桥商务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明告诉记者,在开发前,启动了为期3年的蟠龙历史文化研究、规划编制以及项目报批等各项重要工作,研究历史建筑和古镇风貌的保留、保护,“要将历史文脉与城市功能同时植入古镇空间,使其千年文脉得以延续。”

    史料记载蟠龙古镇有曲水萦居、溪桥渔泊、松涛夜听等“蟠龙十景”。为此,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做到了赓续城市历史记忆,传承城市文化传统,通过挖掘复原蟠龙古镇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重现了蟠龙地区历史上的“蟠龙十景”“九龙一凤”十座古桥等风貌景观。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蟠龙“城中村”项目另一重要特点,只有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演绎、功能升级,守古而不泥古,才能赋予古镇新的生命力。

    在原住民张晖看来,古镇有传统的一面,比如江南水乡里常见的小桥流水,也有现代的一面,整个商业空间中有不少现代化商业设施,还有很多首店、概念店、特色店。“这里既像商业街,也像古镇,还像公园。”

    谢明表示,城市空间需要多样性,不必处处唐风宋韵,古镇避免“千篇一律”建筑风格和商业业态,要打造“大虹桥”区域独一无二的江南风情休闲区。

    重视生态保护,是项目另一个侧面。蟠龙“城中村”改造项目总占地面积50余万方,其中约23万方是公共绿地“蟠龙公园”。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重视生态保护,完成了3万平方米的河道整治和水生态修复,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

    除了城市风貌和功能的美化和提升,更让陈钢感到欣喜的是,产城深度融合,带动新的投资消费,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从壮大村集体经济角度来看,仅蟠龙天地酒店项目就能为村里贡献上百万的租金,后续还会产生更多发展红利。


原文链接:https://zjw.sh.gov.cn/xwfb/20241024/cc301a388c5a48dbb0fb5a62323305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建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建内参 c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