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城建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行业新风 > 留住乡愁古韵 焕发活力新生

留住乡愁古韵 焕发活力新生

发布时间:2024-08-23作者:佚名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走进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传统村落,清澈见底的溪水、高大挺拔的古树、错落有致的瓦房、雕梁画栋的古院呈现眼前……往来游客在古迹和历史中徜徉,仿佛进入一座青山绿水间的历史博物馆。

  “给古村落‘生命’,还老院子‘尊严’,只有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才能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汉滨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向阳介绍说。近年来,汉滨区坚持“生态固本、文化铸魂”发展定位,本着“共建共治、共享共融”工作理念,创新“四维保护”模式,让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利用”。

  “入选名录”让传统村落“留”下来

  汉滨区地处陕南山地丘陵沟壑区,以月河为界,北属秦岭山地,南沿巴山余脉,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特殊地貌特征。汉滨区也是移民文化的重要交流区,秦汉、荆楚、巴蜀文化在此交融激荡,汉调二黄、龙舟风俗、安康花鼓子等非遗民俗丰富多彩。

  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汉滨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这些散布在秦巴山区的传统村落是陕南地区的文化遗珠,勾连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郁乡愁,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不少村民开始外迁。老宅破败、村舍荒芜、记忆流失……一时间,汉滨区的传统村落渐呈凋敝之态。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刻不容缓,我们不能让秦巴山区的传统村落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汉滨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杰伟说,自2012年以来,汉滨区委、区政府积极申报、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全区共有6批1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外,全区还拥有26个省级传统村落。

  如果说完善保护名录、摸清家底等算作传统村落保护的“1.0版本”,那么,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就是保护与利用并重、以用促保的“2.0版本”。在传统村落发展空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这项工作架起了传统村落之间优势互补的桥梁,有助于整体集聚提升。

  为更好地把握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整体风貌与定位、促进差异化协调发展,汉滨区先后制定了《汉滨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指导意见》《汉滨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等政策性文件,通过建立机制、分类施策、专项推进等,多措并举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

  “四维保护”让传统村落“旺”起来

  走进谭坝镇马河社区陈家院子,一栋青砖门楼映入眼帘。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在远处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更显古朴、自然。

  镂空木窗、飞檐翘角……在这些古老的建筑元素上,似乎看不到时代变迁的痕迹。院内有两块牌匾,一块记录着“大清嘉庆十七年”落成,一块则写着改造后的竣工日期。

  “在进行保护性修复时,我们要尽可能保留古村落的原貌,瓦片、墙砖、地砖,哪怕是一个飞檐,我们都多次拍摄照片、视频,与生产厂家反复对接,才形成现在的样子。”陈家院子修复工程施工方负责人胡运超说。

  立足于传统村落留存现状,汉滨区从“与先人对话,为后人留存,与自然共生,为百姓谋利”四个维度创新,在保护建设中注重传统和现代适度融合,满足新时代群众对房屋宜居的新需求,确保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保护修缮利用新格局。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汉滨区组建了“专业普查人员+古迹专家”的普查团队、“院校+古建工程师+传统工匠”的人才团队、“政府+文化名人+专业机构”的文化挖掘推广团队,全过程为传统村落保护保驾护航。普查团队对全市62个镇进行全面系统访查,摸清安康老院子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及现存状况,并精选95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特色的古建筑,分9类入册汇编成《安康古建筑》一书;人才团队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和苏州古建工程师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技术服务,在涉及的9个镇挂牌成立技术下乡工作室,建立4个研学基地;文化挖掘推广团队邀请了一批本地文化名人和乡贤,搜集传统村落各时期历史记忆档案、老物件、手工艺品,组织传统村落采风、研学交流,营造良好氛围。

  汉滨区还探索“社会+政府+公益基金”的融资模式,以村集体和所有权人为主体,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拯救老屋行动,总结推广“产权人集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为内涵的“三个一点”古建老宅保护修缮资金经验做法。同时,当地将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相结合,加强文化挖掘利用,全方位、立体式推进传统村落的传承开发和利用,累计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

  “现在到村里旅游消费的人特别多。我们利用老院子打造的民宿经常一房难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双龙镇天宝村村民张先生高兴得合不拢嘴。

  文化创意、非遗体验、民宿客栈等经营活动使原本凋敝的村落有了人气。村集体和经营主体通过兼容使用、租赁置换、合作入股等形式“变资源为资本,变闲置为利用”,获取了额外收入,让老村吃上“旅游饭”。

  “数字建馆”让传统村落“火”下去

  “双柏村位于凤凰山下,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在凤凰山南麓李家台子五堰河畔生长着两棵古柏,相传栽种于隋唐时期,据此推算树龄已有1000多年;古人随风去,古树依风采,堪称安康‘树王’,双柏村因此而得名。”这是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以下简称“数字博物馆”)对汉滨区双柏村的一段文字介绍。扫码“进入村落”,人们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三维影像等形式,浏览村落历史、环境格局、风光古迹、民俗文化、美食物产等内容。

  不只双柏村,天宝村、马河村等7个传统村落都在数字博物馆落户。其通过应用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交互技术,详细记录汉滨区传统村落建筑细节,解析传统建筑文化。延续至今的民俗、非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通过视频、音频、全景漫游、VR等方式,在线上完整演绎,实现了村落文化的数字化备份。可以说,数字博物馆的创建已成为挖掘探索秦巴村落文化的另一条重要渠道,是实现汉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一步。

  为此,汉滨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积极组织专业机构深入村落,开展信息采集,充实数字博物馆数据库,提高秦巴传统村落影响力,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与此同时,汉滨区还集合多元专业力量,大力推动集中连片保护区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以虚实文化主题线串联全区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实现村落文化线上集中呈现,进一步增加汉滨传统村落文化的曝光率,实现村落文化多元交互展示。在汉滨区的数字地图上,如今聚合了村落周边“吃、住、行、游、娱、购”各类实用性公共设施信息,实现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区文化旅游的线上线下联动,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4.08.23柯贤惠


原文链接: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202408/20240823_77969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建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建内参 c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