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城建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话题 > 《中国建设报》宋城通讯 | 文章太守清风 琼花诗渡遗韵——江苏扬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二

《中国建设报》宋城通讯 | 文章太守清风 琼花诗渡遗韵——江苏扬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二

发布时间:2024-06-30作者:佚名来源: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宋代词人秦观的《望海潮·广陵怀古》,道尽“扬州形胜,一派繁荣”。入宋以后,巨公临治、诗词浪漫,扬州成为一座底蕴丰厚的人文之城、风光宜人的诗画之城。

  平山堂下——贤守清风拂古今

  “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皇祐元年(1049年),刚从扬州移知颍州的欧阳修在给前任扬州太守韩琦的去信中,颇为得意地盛赞了自己修建的平山堂。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年)出知扬州。虽在任时间不长,却留下了一段德政佳话,平山堂便是见证。

  北宋时代的扬州,是东南水陆交通枢纽,江淮重镇,繁华热闹,但行政机构较多,地方事务繁多。出知扬州后,欧阳修秉持“不为苛急,不为繁碎”的“宽简为政”理念,营造宽容的工作氛围,尽力减轻繁琐的形式负担。扬州社会安定,民力宽舒,百姓安居乐业。朱熹曾评价说:“公至三五日间,事已十减五六。”

  到扬州后不久,欧阳修便看中了蜀冈上的独特风光,遂将大明寺内的破败僧舍改建为平山堂。登堂远眺,江南诸山依稀在目,拱揖堂前,宛若与平山堂檐楹齐平,这便是“平山堂”名称的由来。当年堂前还有欧阳修亲植的杨柳,时人称之为“欧公柳”,如今柳已不存,补植琼花代之。

  平山堂建成后,就成了欧阳修在扬州办公会友、宴客作诗、与民同乐之所。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公每于暑时,遣人走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如今挂于正堂右侧的“坐花载月”匾额,说的正是这一风流雅事。

  除了宴客,平山堂亦是讲学之处。徐文达《重修平山堂欧阳文忠公祠记》说:“(欧阳修)公余少暇,步城之西北,相视蜀冈之地,而建斯堂讲学。”扬州状元吕溱等诸多青年才俊都曾在这里聆听过欧阳修的教诲。

  从此,平山堂这一文化圣地,引来了诸多江淮名士的诗赞。梅尧臣赞道“相基树楹气势厖,千山飞影横过江”,王安石称“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苏轼诗“江上飞云来北固,槛前修竹忆南屏”。一众文人中,苏轼应该是对平山堂最有感情的,他与欧阳修亦师亦友,留下了一段映照汗青的佳话。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第三次登临平山堂,此时欧阳修已仙逝,当看到恩师亲手栽植的“欧公柳”,感慨万端,遂赋这首《西江月·平山堂》,并用欧词中的“文章太守”表达思念之情。

  欧阳修的大家风范开启了“扬州太守例能文”的源头。元祐七年(1092年)正月,苏轼循着恩师的步伐出知扬州,他以恩师的“宽简之政”为要,减免赋税,为民谋利,并在平山堂后修建谷林堂,表达自己永远追随陪伴恩师的深情厚谊。后来,扬州百姓又将欧阳文忠公祠移祀到谷林堂后,祠内有欧阳修石刻像,成为后人追思缅怀欧阳修的一处胜地。

  虽然二人知扬州时间较短,但他们不仅留下了实体的历史遗存,更带给了扬州穿越历史的精神感召——贤守清风。

  欧阳修曾辗转各地为官,但他“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他曾告诫为官的侄子:“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要“守廉守贫,慎行刑”。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也指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二人身上所展现的勤政廉风,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鼓舞着“后进”。康熙皇帝在“南巡”时,就特赐平山堂“贤守清风”匾额,以赞扬欧阳修等先贤勤于政务、廉于修身的崇高风范。

  2017年,平山堂景区建成“平山堂廉政教育基地”。基地以典型的扬州园林风貌呈现,将美泉亭纳入其中。传统廉政教育线路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欧苏格言路和廉政文化主题馆“贤守清风”馆组成,建成后累计登记预约参观人数约45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今人来到这里,除了饱览江南山色外,还能感悟到文章太守勤政爱民的垂世风范。

  千年瓜洲——诗渡离愁悲欢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如果说平山堂是扬州的文化圣地,那瓜洲就是扬州的“灵魂渡口”。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心情复杂的王安石离开寓居的钟山(南京紫金山),又一次沿大运河北上东京(今开封)。此行他是应宋神宗之请,继续推行新法。当船抵达瓜洲渡时,看到大地回春,草木新绿,一股思绪在胸中涌动:新法会成功吗?何时又再能回到钟山呢?月光下,憧憬与离愁化作《泊船瓜洲》。

  虽然变法又一次失败,但他的这首诗却点亮了中国人文历史地理上的一个坐标——瓜洲。

  瓜洲位于长江北岸,南距扬州15公里,与镇江市隔江相望。最早形成是在汉代,由于泥沙淤积,状如瓜字而得名。唐开元年间,齐浣开凿伊娄运河25里,大幅缩短了江南漕船过江的距离,瓜洲从此进入空前繁盛时期。到了北宋,由南至北的官船都要经由瓜洲渡转道大运河。

  这个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地,也成了无数人一生的岔路口。

  春风得意、彷徨惆怅、悲喜交加……文人墨客偏爱的文化气质在瓜洲处处尽显,古往今来的诗人们,一旦在瓜洲驻足流连,往往心绪浓重,诗情喷薄,无形中合力完成了千年古渡的诗意书写。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张若虚的春江月色;“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这是李白的浪漫飘逸;“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是白居易的离情愁绪;“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这是张辑的家国哀怨;“眼前风景异山河,无奈诸君笑语何”,这是文天祥的沉痛悲凉……

  自瓜洲诞生以来的1700多年,与它相关的诗词有近万首,瓜洲古渡也因此享有“千年诗渡”的美名。可以说,没有瓜洲渡,就没有瓜洲辉煌的历史;没有瓜洲渡,千年运河的世界遗产都将失色三分。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瓜洲除了是历代骚人墨客流连歌咏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宋金对峙时期,瓜洲成了胶着的战争前线。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江淮浙西制置使刘琦在瓜洲城北皂角林设伏兵,大败金兵。其后,金帝完颜亮亲自提兵数十万抵瓜洲。南宋军队在文臣虞允文指挥下,抵死阻挡金军过江,最终完颜亮命丧瓜洲,魂断彤云阁。诗人陆游曾写下气吞山河的豪迈诗句记述这段历史:“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沧海桑田,物转星移。当初因长江冲积孕育而成的瓜洲,也因长江的冲刷而崩塌。如今的瓜洲镇,是由原址以北约2000米处的四里铺衍变而来的。在瓜洲运河入江口区域,建有一个大型公园——瓜洲古渡公园。步入其中,花木扶疏,楼台隐映,历史遗迹分布其间。合江口处,江天一色的胜境气贯江淮;南苑诗廊里,那些刻石上的诗词依旧情深绵长。瓜洲还在,伫立在千古流芳的诗歌里。

  大运河的每一滴水珠,仿佛落在扬州大地上都会幻化成一个个诗意的符号。在距离瓜洲40多公里外的邵伯镇西北角的京杭大运河河堤上,有一座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的“诗亭”——斗野亭。因“扬州分野(指天上的星宿对应的地上区域)属斗(指北斗星)”而得名,是全国仅有的一座以星宿为名的亭子。

  北宋七大文豪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张舜民曾先后在斗野亭和诗,传为千古佳话。现亭建于2002年,走进亭内,东西两壁上刻有宋七贤的诗,有“平湖杳无涯”的美景,有“暮景含余清”的情致,有“佳人归何时”的惆怅。往事越千年,但从诗句中仍能感受到先贤的思想脉动。

  琼花芍药——香飘千年不散

  扬州不光文脉绵长,花香更是绵延千年不散,尤以琼花和芍药最为著名。

  琼花为历史上罕见的名花,最早出现在宋人王禹偁笔下。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时任扬州太守王禹偁在后土祠内无意间发现琼花,后土祠始建于西汉,宋徽宗赵佶赐名“蕃釐观”(多福大福之意),后称“琼花观”。王禹偁作琼花诗并在序文中详述了自己的发现过程:“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诗曰:“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

  自此,琼花开始艳惊天下。

  琼花每枝花含苞八或九朵,攒如聚蝶,中间丛生小花无数,簇似联珠,色泽莹白,清香馥郁,素有“琼花一枝,天下无双”的美誉。

  在宋代,扬州琼花闻名遐迩,许多文人墨客为其写下动人的诗篇。韩琦咏琼花之诗更是为后人广泛传诵:“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刘敞赞誉:“东风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与琼花有关最有名的一位文人当推欧阳修了,他在任扬州太守时,极为喜欢琼花,在琼花旁建“无双亭”,以示此花天下无双,题诗:“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二月的轻冰、八月的霜、月光里的嫦娥……文人骚客们不惜把世间最美好的词汇都赋予琼花,强调琼花是扬州独一无二的产物,使琼花之名大噪一时。

  鉴于扬州和琼花的密切关系,1985年琼花被定为扬州市花。

  相比琼花,扬州芍药也丝毫不落于下风。宋刘颁在《芍药谱·序》中曾说:“天下名花,洛阳牡丹,广陵芍药。”

  扬州芍药的栽培始于隋唐,极盛于宋。据宋人孔武仲《芍药谱》记载,当时扬州“畦兮亩列,多者至数万根”。芍药的花名都美艳至极,如冠群芳、赛群芳、尽天工、晓妆新。宋人所著的三本芍药著作皆是谈扬州芍药,扬州芍药不光好看,更有故事。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繁卿为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知扬州后,苏轼认为“芍药万花会”劳民伤财并予以取缔。但苏轼本人还是欣赏芍药的,曾称赞“红玉半开菩萨面”。

  宋代的芍药之盛,除量多外,还出现大量的珍贵异种。芍药的极品当属金带围,此花不常开,花开时一枝四杈各开一花,上下红瓣,中间一圈黄蕊,犹如红袍束上金带,故称金带围,在古代被视为宰相之兆。

  在瘦西湖景区万花园的西南部,有一座重檐攒尖顶、六角形仿宋建筑,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簪花亭,四周遍植芍药。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韩琦出知扬州,官署后院中种植芍药,时值花开,于是韩琦邀请正在扬州的王珪、王安石、陈升之来赏花饮酒,各簪花一朵,此后的30年中,参加赏花的四人先后做了宰相,当时他们簪的品种正是金带围。在簪花亭旁还有四相簪花宴青铜雕塑,为人们讲述着这一佳话。

  2005年,扬州增补芍药为市花。

  扬州自古以“园林甲天下”称胜,琼花与芍药便是营园要素之一。在有扬州“第一名片”、中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之称的瘦西湖,园内便辟有专门的花卉观赏点,如琼花在五亭桥北水云胜概、万花园内均可欣赏,最佳观赏点则是在瘦西湖东门附近琼花广场。而芍药的最佳观赏点在玲珑花界、观芍亭、四相簪花亭等。特别是二十四桥景区的玲珑花界,于轩、亭、廊、台之间,湖石垒坛,广栽芍药,建观芍亭,花开时节,姹紫嫣红,巧妙地与熙春台景区融为一体。此外,瘦西湖还辟有专门的梅花观赏点——湖上梅林,总面积已达300亩,有宫粉、绿萼、玉蝶、朱砂等数十品种,近万株梅花遍布湖畔,花开时节,再现清代扬州“平冈艳雪”的胜景。

  选一个春和日丽的日子去看一看吧,纯粹又斑斓,这便是扬州。

  本栏目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指导

  

  常越

  2024年6月25日《中国建设报》头版

  


原文链接:http://jsszfhcxjst.jiangsu.gov.cn/art/2024/6/28/art_8642_1128325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建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建内参 c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