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房建设水平和农户居住品质是推动乡村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农民群众的呼声愈发强烈。
乡村建设工匠是保障农房质量的中坚力量。加强工匠的培育管理,选树优秀工匠典型,对于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工匠型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山东日照岚山区等地通过加强培训内容和教材设计、运用“数字化”“积分制”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乡村建设工匠专业技能,规范工匠管理模式并建立相应制度,为乡村振兴发展积极提供人才保障。
“因材施教”做到学以致用
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巨峰三村村民梁年军从事工匠行业已经近40年。今年,梁年军参加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组织的乡村建设工匠培训,领到了一套教材。
“发给我的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我现在只要有空就拿出来翻看两眼,里面对于施工质量特别是施工安全方面的指导很全面、很受用。”梁年军今年58岁,他说自己即便作为一个老工匠,在很多操作细节上仍有误区,“教材针对性很强。施工时有些情况我也模棱两可,现在明白究竟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安全的,再经过这些天的培训,收获很大。”
在农村,工匠们多数时间仍以务农为主,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岚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结合实际,编制了《岚山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教材》,内容包括村庄建筑风貌管控要求和乡土营造方法、行业政策法规、常用建筑材料及性质、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建设及房屋拆除安全常识、典型案例、合同订立、劳务用工管理及农民工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到“放在口袋里,装进脑子里、落在行动里”。
好课本还需要好老师传道授业。“我们根据培训主题和学员实际,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从局里抽调了1名正高级工程师、2名副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组成教学培训小组,为工匠师傅们授课。他们都十分熟悉当前乡村建设工作现状和问题短板,具有较强的理论政策水平和生产实践辅导经验。”岚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负责人刘祥军说,该局针对不同工种做好需求调查,充分兼顾实用性和操作性,科学设置课程,采取现场教学、经验交流、共同研讨等方式,让所有学员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推动乡村建设人才“提档升级”。
数字化手段助力精细化管理
围绕乡村建设工匠的培育管理,五莲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在培育体系、管理模式、引导机制上狠下功夫,特别是以成效为导向,对工匠实行精细化管理,有效地激活了本土工匠队伍的整体效能。
“我们制定了乡村建设工匠管理培训方案,细化培训范围、培训标准、管理规定、补贴标准、从业范围五项内容,确保有据可依、有据必依。建立周巡检、月通报制度,抽调专职人员定期开展限额以下乡村建设工程现场巡检,重点督导乡村建设监督管理与‘五有’(有安全帽、有绿网、有脚手架、有警示标识、有配电箱)落实情况,推动属地管理与工匠安全意识双提升。”五莲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负责人吴增宝说。
该局还从“数字化”出发,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实名制认证,依托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信息平台,培训合格工匠信息全部纳入、统一管理。五莲县开发了智慧村镇巡检系统APP(手机应用程序),结合周巡检工作,动态比对乡镇(街道)辖区在建工程乡村建设工匠的培训情况,通过线上推送予以提醒。该局工作人员郝善高表示,依托数字化手段,全县工匠已经建起实名制管理数据库,配套建设智慧村镇巡检系统APP,现在到基层乡村建设项目监管,可以实时验证工匠资质,对检查内容、检查结果以及现场照片即刻传输、整理,从而节省大量时间,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
用积分抓住管理“牛鼻子”
加强乡村建设工匠管理是抓好以农房为主的各类乡村建设项目质量与安全的关键要素,特别是抓住了限额以下项目管理的“牛鼻子”。近年来,兰陵县聚焦工匠业务技能和安全意识提升,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探索了工匠队伍量化管理模式:每年年初,乡镇(街道)对辖区内每支工匠队伍赋分100分,根据工匠队伍日常表现情况实行积分制管理评价。
“积分制管理重点突出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例如,工匠队伍在施工时不规范使用安全帽或脚手架、未经备案擅自开工、承接违章建筑等情形,我们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扣分处理……”兰陵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孙付胜向记者详细地解释了各类扣分情形。他表示,对于落实“四个必须”等施工安全措施、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积极配合各级行业部门管理等方面表现较好以及参加技术比武并获得奖项的工匠队伍,同样会相应地予以加分奖励,从而形成完整的奖惩制度。
“实施工匠队伍积分制管理之初,我们在承建白泉村陈丙峰自建房项目时,因为无脚手架、防护网的原因被扣了分数、暂停了施工,并被强制要求参加培训。我起初十分不理解,认为这么一点小问题就扣分然后学习,简直是小题大做,故意给我们制造麻烦,耽误我们赚钱。”神山镇乡村建设工匠队队长宋德胜回忆称,“后来,我们在培训时通过观看警示片、学习业务和安全知识,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防微杜渐的必要性,逐渐地转变了思想认识。积分制管理真的是对我们工匠最好的保护。”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3.08.18记者赵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