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城建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

发布时间:2019-07-23作者:来源:

    二、紧紧扭住关键,注重统筹协调推进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多。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实际,我们坚持抓关键、抓统筹,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强化分类施策。按照“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我们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等五类人员为重点对象,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扎实开展了“法律七进”活动。“法律进机关”活动注重常态化。印发实施了《甘肃省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察办法》和《甘肃省公务员学法用法督查办法》,在全省开展“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争创活动,每年举办地厅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讲座,组织省直部门处级以下干部法律知识考试,通过法制讲座、会前学法、集中培训和法律考试等形式,促使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本领。“法律进乡村”活动注重针对性。结合我省正在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重点围绕涉及村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如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承包等问题,开展“送法下乡”、“法德进村入户”、培养“法律明白人”等活动,引导村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纠纷,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进一步提升了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律进社区”活动注重广覆盖。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志愿者作用,组建法制文艺宣传队伍,推进社区法制宣传橱窗、法律图书室、普法长廊、法治公园、普法广场等阵地建设,组织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社区居民、社区干部、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普法教育活动,有力促进了新型社区和社区法治建设。“法律进学校”活动注重创新性。全省99%以上的城镇学校和90%以上的农村学校基本做到法制教育计划、课时、师资、教材“四落实”,聘任法制副校长(辅导员)1.4万多名,发挥了课堂教学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1747个、青少年维权岗4137个,通过校园广播、法制征文、法制展览、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不断提升青少年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有效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律进企业”活动注重实效性。在全省开展了“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题宣传活动和“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加强了劳动用工、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经济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企业依法管理、依法经营、预防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法律进单位”、“法律进宗教场所”活动进一步拓展普法阵地,加大普法力度,通过在公园、车站、机场、影剧院、寺院等场所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遵法守法,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影响力。
    二是突破难点,强化载体创新。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办法,确保法制宣传教育既能增强适应性,又能提高实效性,是多年来普法工作的难点所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在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上求突破。建立和完善法制宣传教育考核评估、检查督促、工作激励等制度,在全国较早制定实施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体系,全面修订《甘肃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及时制定法制宣传教育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提高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水平。在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形式上求突破。深化全国“法律六进”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进宗教场所活动;积极推进了普法公园、法治长廊等普法设施和阵地建设,在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马背普法宣传队”、“普法小分队”等方式开展流动普法宣传,在农村开展了“法德进家”等生动活泼的法律、道德宣传教育活动。我们的这些创新举措,进一步丰富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在增强实效、提高能力水平上求突破。“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我们更加注重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省1850多万普法对象不同程度地接受普法教育, 其中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的受教育面达到98%,农民的受教育面达到80%以上。广大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依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水平明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显著提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建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建内参 c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