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城建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民情民意 > 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是执政为民的最大资本

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是执政为民的最大资本

发布时间:2019-05-21作者:来源: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中央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已越来越清晰。“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在就业问题上、在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上,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

  应当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出台各种惠民举措,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利益的重新调整,是一种平衡,是一种博弈。党中央提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凝聚民心民力,倾听民生民意的重大决策。

  一、领导干部要牢牢树立“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的责任感

  从政府要员到普通干部,对自己担起的强国富民之责任推卸不掉、敷衍不得。惟有一心一意、真心实意方能做好于万一。百姓的期盼与埋怨是自己的压力与动力,心里想的是如何让百姓更加满意,而不是视百姓为欲壑难填,视有牢骚、爱提意见的百姓为“刁民”。人们越来越多的听到这种“贯注”的声音,体会到领导干部这种切实的转变。

  这种“贯注”,在民生问题上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或许就是,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最终顺应民意,为人民谋取利益,这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最为真切的体现。

  应当说,领导与百姓之间,中央与基层之间,信息的传递渠道是通畅的。这个渠道首先是上对下的直接了解。中央领导同志、省市领导同志到基层的实地调查与走访,已越来越能够掌握到大量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信息。不仅如此,不少领导人有上网的习惯,从这里直接掌握着最真实的舆情信息。其次是下对上的反映。从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到各类媒体机构对基层信息的及时反映,使决策者能够把握全面的详实的各方面情况。

  早在2006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就曾邀请包括三位基层群众的社会各界代表到中南海座谈,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在会上总理说:“中南海的大门是面向广大群众的。”这本身传递出的就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要倾听民声、体察民情的强烈信号。

  畅通信息渠道,确保真实有效,我们才能对民生问题有全面的把握,也才能真正解决百姓关切的问题,做出合乎民意的、科学的决策。只有心里真正想着群众、惦记着群众,对群众的境况感同身受,与群众将心比心,才会真正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也才会被群众在心里记住、念叨。

  二、领导干部要学会驾驭’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的做事之道

  作为共产党人,应淡化做官的心理,强化奉献意识,把做官看成做事,为了做事才做官,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要有事业心。我们一贯地把有无事业心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的每个党员干部,不管从事那个职位,都要为老百姓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作贡献、谋福利,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处于再艰苦的环境,也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要能吃苦。古今中外许多有所作为的人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领导干部要比别人多用脑,多动手,少享受,不偷懒。

  要知民情。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自己管范围内发展的优势在哪里,潜力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制约因素在哪里;才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才能结合实际,提出符合本区域内实际、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同时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多办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实事、好事。

  要戒浮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坐而论道、只说不干不行;说得多、做得少,贪图虚名也不行。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居官做事的是大多数,但也有一些干部为做官逢场作戏。这些人热衷于各种应酬,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说得多、做得少;有的遇到问题绕道走,回避矛盾,推诿扯皮,当“太平官”;有的热衷于拉关系、跑“门子”,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迎来送往、请客送礼上;还有一些人,假政绩吹给上面听,样子做给部属看,烂摊子留给后任理。这些领导干部做的“戏”,造出的所谓“政绩”是经不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的。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切实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殚精竭虑、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像郑培民那样“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三、建立”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的长效体制机制

  应当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在一定层面上,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是把“蛋糕”做更加公平公正的再分配的过程,是一种博弈。

  让既得利益者放弃既得利益,无异于刀子割肉。让特殊利益集团放弃特殊利益,也同样如此。而他们的存在,对决策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同时又大大削弱惠民举措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存在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等现象,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事实上,许多问题的难以解决,就在于未能从体制机制上入手。比如教育乱收费禁而不止,根子在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于政府配置公共资源的不均衡。“看病贵”问题难以解决,根子在于以药养医的体制没有变,药品降价次数、品种再多,只会使高价药如割韭菜般割了一茬又生一茬……

  中央强调,要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而许多实质性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对许多问题,已越来越善于从制度入手,从根子上找原因,以便彻底解决。比如关于工资调整方面的各种新举措,事实上都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成果。其他诸如社会保障体系等,其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即产生着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效用。

  当年农妇熊德明向总理说的一句工资被拖欠的“实话”,最终引发了解决欠薪问题的制度建设。随后,这方面的制度在进一步完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欠薪预警预报制度、欠薪保障制度、劳动用工诚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欠薪案件处理制度,全社会构筑了一张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月发放的“安全网”。不仅如此,善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在工伤保险、最低工资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也逐步走向制度化。

  但也应当看到,制度再好,如果执行制度不力,制度也形同虚设。许多人对制度缺乏应有的尊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似乎是常态,很多时候是在按“潜规则”行事。一些官员的腐化堕落,搞小集团利益,制度则成了他们手里的泥丸,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事实上,很多好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好政策难以收到效果,往往是有腐败分子在作怪。房价居高难下,药价存在问题,等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腐败。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一个能够真正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的政府将是民之福祉这才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最大资本。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建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建内参 c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