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城建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创先争优 > 河北省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河北省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9-02-20作者:来源: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增强创新意识和社会协同意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我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全面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和居民幸福感,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筛选确定3个市主城区和10个县城开展试点

  意见提出了我省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智慧城市,筛选确定3个市主城区和10个县城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符合河北省情的市、县级智慧城市发展路径,打造具有河北特色、全国先进的智慧城市范例,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到2025年,试点市、县进入全国智慧城市领先行列,带动全省设区的市主城区实现良性、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全省县城智慧城市全面展开,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覆盖城乡的智慧社会初步形成,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网络空间及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电力、燃气、水务、交通、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在市政管理、人口管理、治安防控、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特种设备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诚信等社会管理领域,着力构建数字化的智慧应用体系,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显著增强,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形成,污染治理进一步深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污染物全程防控能力大幅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产业体系更加优化。坚持以城市的智慧化推动产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价值潜能得到有效释放,数字经济新业态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

  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与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等软环境保障日益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和社会化开发利用机制初步形成,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五项重点任务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意见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

  打造一体化智慧政务。到2020年,依托一网(电子政务外网)、一库(政府服务大数据库)、一平台(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省政务服务事项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做到应上尽上,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推进精细化社会治理。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综治云平台建设,实施雪亮护城河工程,推进雪亮工程重点支持城市项目建设。加快应急云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市场监管云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管执法能力。加快建设全省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共享平台。

  推动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城镇地区实现千兆、有条件的农村实现百兆宽带接入能力,实现4G网络100%覆盖城乡,推动5G试商用。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建设交通诱导等智能系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智能交通服务。

  促进宜居化环境建设。加快环保云建设,实现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加快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对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测系统远程智能监控。推进智慧气象发展。健全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平台。依托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等便捷信息服务。建立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智慧家庭,提升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

  构建便捷化智慧民生。加快河北教育云建设,推进省、市、县各类优质教学资源联网共享,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服务。推进数字图书馆、在线博物馆等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和新媒体业务,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统筹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电子健康档案等数据库建设,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智慧养老发展。建设完善体育生活云平台。推进省、市、县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建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建内参 c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